由绿营策划主导的“大罢免”首轮投票7月26日举行,国民党守住了全部24席区域“立委”、民众党守住新竹市长。近期多份民调显示,“大罢免”惨败、台风救灾民怨与美国对台关税,令民进党当局陷入内外夹杀困境,赖清德执政声望重挫。连日来,此次“大罢免”投票结果的意义、影响以及反映出的民意趋向,成为各方面持续热议的话题。
虽然罢免与选举具有性质上的区别,但“大罢免”作为2024选举“延长赛”、也作为2026选举“前哨战”,的确具有指标性意义。而相较岛内大多从政党竞合、民意变化、选民动员、民进党执政表现、“抗中”论述成效等角度解读“大罢免”投票结果,如果拉长历史纵深,结合“两岸关系因素”对历次岛内大型选举投票不同程度的影响,便可以从三个全新视角,观察“大罢免”失败在两岸关系层面的独特意义。
第一,“大罢免”是观察岛内“独派基本盘”消长的重要指标。投票结果说明,“独派基本盘”近20年来逐渐萎缩,破除了岛内有关“台独”民意基础的虚假叙事和舆论话术。
毫无疑问,虽然绿营用了各种各样理由来论证“大罢免”的正当性、必要性,但“大罢免”主轴就是以“台独”为核心的“抗中反共”。而受到煽动、蛊惑与动员的支持者,基本可以称为“独派基本盘”。相较于岛内选民对绿营(民进党)的支持认同,往往包含利益、身份、政绩等客观现实考量,对“台独”意识形态的追随则完全出于主观情感和政治立场。因此,“独派基本盘”和“绿营基本盘”两者仍有一定区别,前者范围较小、且包含在后者之中。简言之,绿营支持者未必是“独派”,但“独派”支持者一定属于绿营。
近20年来的“绿营基本盘”曾在不同时代、不同背景下有所浮动,而“独派基本盘”,可从历次涉及“台独”主张的大型投票中一窥规模:2008年陈水扁发动“入联公投”时,投同意票人数占当时全体选民约32%;2018年绿营团体发动“东京奥运正名公投”时,投同意票人数占当时全体选民约24%;到了此次“大罢免”,投同意票人数占所在选区全体选民约23%。由此可见,2008年至今,“独派基本盘”持续萎缩的事实,有力驳斥了岛内一些人鼓吹“‘台独’已是主流民意”“‘天然独世代’全面崛起”等谬论。
第二,“大罢免”宣传动员中,绿营试图将所谓“中华民国派”拉入“台独”阵营,虽然结果以失败而告终,但反映出当追求国家统一的内涵被掏空,“中华民国”势必被“台独”借壳上市。
在此次“大罢免”的舆论宣传、造势活动上,相信不少人发现了这样一个离奇或荒诞的现象:绿营突然大张旗鼓地高喊“保卫中华民国”“维护宪政体制”,还挑选了一些外省籍或台军退役官兵作为“样板”,甚至在大型造势场合中,将“台湾独立”与“青天白日满地红”的旗帜并排挥舞。所做的这一切,都是在炮制一个假象,那就是所谓“中华民国派”也支持“抗中保台”、认同“反共护台”,支持“大罢免”,而这恰恰是赖清德“团结国家”话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事实证明,上述操作被多数民众看穿。无论是投票前夕,赖清德“团结十讲”被舆论尖锐批评、斥责为分裂台湾,还是开票结果显示,绿营企图“挖角”蓝营支持者的企图破功,都说明所谓“中华民国派”被拉入“台独”阵营,完完全全是绿营制造的假象。但这也不得不令人严肃思考,本是体现追求国家统一、主张大陆与台湾同属固有疆域的“中华民国宪政体制”,居然成为“台独”势力操弄、分化和拉拢的工具,关键问题在于,当蓝营主要政治力量自我放弃了统一的话语权、也丧失了对“中华民国”的论述权,“中华民国”就沦为“台独”寄生吸血、借壳上市、招摇撞骗的画皮。不知在“大罢免”全身而退的国民党,究竟会沉浸在“反抹红”策略奏效的沾沾自喜中,还是会以中华民族格局认真思考两岸论述的出路?
第三,“大罢免”投票前夕,绿营借由挑起两岸冲突、掀起“反中”民粹、精准制造“奥步”的企图落空,标志着岛内多数民众,尤其是新一代台湾年轻人,再也不易被“反中仇中”蛊惑煽动。
自台湾实行民选以来,每逢大型选举前夕,“台独”分裂势力必然在两岸关系上挑事、惹事,动员岛内民众支持特定政党。梳理历史可知,两岸关系领域的“奥步”主要有四种类型:一是渲染“大陆军事威胁”和“统战渗透威胁”,升高民众对大陆的恐惧感;二是利用国际场合挑起两岸冲突,煽动“台湾人被打压”的“悲情意识”;三是在文化、体育界挑起两岸冲突,令情绪动员覆盖到众多平时不熟悉政治的“冷感”民众;四是在两岸关系领域制造敏感网络舆情,近年来更“精准”到以网军渗透大陆网络空间、通过“反串”制造事端。
果不其然,尽管绿营从“大罢免”一开始就不断针对两岸关系造谣、攻击、破坏,但投票前夕还是不出意外地利用大运会(台称世大运)制造风波,而这恰恰横跨了上文提及的“国际场合、文体界别、网络舆情”三个类型。事件发生后,绿营党政媒“一条龙”娴熟操作,试图炒热搞大、令事态升级。然而,事实和投票结果证明,岛内多数民众对这种恶劣操作嗤之以鼻,尤其是新一代台湾年轻人,更不像10年前的所谓“太阳花世代”那样,轻易被“反中仇中”煽动洗脑,从而做出错误偏颇的政治选择。
正如岛内舆论指出,从2024大选民进党沦为“双少数”,到此次“大罢免”以失败而收场,背后折射出民进党长达10多年在两岸议题上“话语霸权”的消解。如果说“话语霸权消解”只是一种观察和论述,那么“独派基本盘”的萎缩、“选前两岸奥步”的失效,则是直接反映于民意表达的真实结果。但正所谓“不破不立”,期待台湾社会对“抗中牌”之破,能促成正确“两岸观”之立。此次“大罢免”只是台湾两岸关系民意“从破到立”的新起点,还需要两岸有识之士的继续努力。(束沐)